设为首页 头部信息

13名外国志愿者活跃台州温岭 洋义工诠释仁爱善举

2014-10-03 20:04:47 来源:中国现代网

  11月的浙南,凉风阵阵。温岭城南镇罗殊村的几户低保老人,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。原来,老朋友“城南义工队”来看望他们。86岁的郭铃祥发现了“西洋景”,他忍不住追问身边黑皮肤、卷头发的小伙:“你是苏州来的?”小伙斯蒂芬咧开一嘴大白牙,用不那么地道的普通话纠正他:“不,我是非洲来的!”

  在温岭,像斯蒂芬这样的洋义工并不少见,他们来自喀麦隆、俄罗斯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,活跃在温岭的偏远乡村,用真诚诠释着大爱。

  

 

  义工占凤鸣带着两周岁的女儿茱莉,一起帮助留守老人锯柴火。

  蕾切尔学理发

  隶属于市慈善义工协会的城南义工队,名气不小。温岭共有13位洋人义工,半数在这支队伍。他们大多是温岭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,第一个加入城南义工队的老外蕾切尔便是一位英语口语老师。

  队长张金华至今还记得义工队第一次来了外国人的情景。2013年夏天,张金华召集队友进大山为老人送物资,培训机构上班的李欢留言说,会带一名同事同去。

  舟车劳顿近一小时,终于抵达目的地。义工们一下车,张金华愣住了:原来,李欢带来的同事蕾切尔是个外国人。高高的个子,白白的皮肤,蓝色的眼睛,原本只在电视里看过老外的李小春大爷主动拉着她唠家常,“你多大了?在温岭住得习惯吗?”

  蕾切尔只懂一点汉语,老人说的又是当地方言,张金华、李欢在中间当起翻译。第一次在本地做公益,蕾切尔学会了剃头,帮李小春理了头发,老人呵呵称赞:“真不赖!”

  遗憾的是,做两三次公益之后,蕾切尔便提前回国了。她特意找到张金华,办了义工证书并带走一顶义工帽子,蕾切尔说这是她在中国度过的美好时光,要带回去作纪念。

  一家人做公益

  此后,城南义工队的每次活动,总会有洋义工参加,他们说:“爱心没有国界。”

  深山慰问孤老,帮助残疾人士,是洋义工参与最多的活动。来自喀麦隆的斯蒂芬加入义工队时间不长,每次活动他都不落下,每次都带着中国籍妻子小占和两周岁的女儿茱莉。

  今年9月,斯蒂芬一家人搬到椒江,但只要张金华发布公益活动通知,他都会赶来温岭参加。那天,义工队组织去大山看望留守老人,适逢万圣节聚会,斯蒂芬只睡了两个小时,便和妻儿坐公交车赶到温岭,再驱车一个小时赶到近30公里外的乡村。

  “一点都不累,这是我愿意做的。”斯蒂芬说,他见到二宅村的女孩小雨星,虽然父母残疾,依然乐观向上。斯蒂芬说,他很感谢那些困境中坚强的人们,给予他生活的力量。

  斯蒂芬一家三口帮助老人收稻子、挖红薯,茱莉性格活泼,擅长歌舞,常常逗得爷爷奶奶捧腹大笑。“看看义工们在做什么,是对她最好的教育。”斯蒂芬说。

  上次大山之行,斯蒂芬还有心愿未了。大山里的部分留守老人,家里没有安装空调,房子里又很冷,他准备最近组织捐助,为老人们送上冬大衣和毛毯,让他们过个暖冬。

  

 

  老人和义工们合影。

  乐慈善成习惯

  公益,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不同国度的热心人。1.8米高的澳大利亚人丹尼尔,定期参加市慈善义工协会组织的图书馆、环卫工人之家的口语公开课。这个29岁的小伙子,看上去成熟、稳重,说起环卫工人之家的孩子们眼睛里能放出光来。这30多个孩子都是外来环卫工的子女,他们中大多数没有条件接受很好的英语训练。

  丹尼尔做公益,也并非一朝一夕。从2007年开始,他便通过一个世界性的公益组织定向资助一个印度女孩。“每天一美元的资助,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,对她来说却是一顿午餐或是一份文具。”在丹尼尔长年累月的资助下,这个女孩现在已经升入当地很好的高中读书。已是温岭女婿的丹尼尔,正尝试将这份微不足道的坚持继续下去,为他所扎根的城市做些改变。丹尼尔说,他会定期去环卫工人之家、图书馆教学。

  助残、敬老、环保,越来越多的老外活跃在温岭的大街小巷,俄罗斯女孩Nastassia课时较多,她利用早晨的时间帮助环卫工人清扫马路。英国艾米和男朋友热爱大自然,捡垃圾、废品回收,他们的脚步遍布城南镇。

  温岭慈善义工协会会长王文均介绍,目前温岭有46支义工队伍,注册义工3800人。在温岭生活工作的不少外国人热衷公益,与当地“日行一善”的浓厚氛围和完善的义工组织密不可分。